戴斌:要环保也要旅游发表时间:2020-05-11 00:00来源: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8年,根据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,生态环境部组建,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。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保护思路,才真正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?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又该怎样实现相互促进?无论答案怎样,都不该因环保“一刀切”而按下旅游的停止键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,不失为两全其美的一条好路子。 一、“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”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,人们越来越意识到,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的空气和水,其极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还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访。海南昌江坐拥“山海林田湖草”等多种生态资源,在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工作的同时,依托霸王岭等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,借助“冬+春”“山岭+田园”“文化旅游+体育旅游”等多种形式的串联,建立了生态旅游大格局。实现2018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96.2万人次,增长5.2%;旅游总收入5.9亿元,增长6.4%。 二、“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,关键在人,关键在思路”,不能搞环保“一刀切” 2014年3月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: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,关键在人,关键在思路。”为了将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,未来在构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,重点之一应当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,在生活环境与旅游体验之间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衡。 早在1983年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就提出了“生态旅游(ecotourism)”的概念。1993年,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: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。在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里,既包括美国、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,也有不少位于中美洲地区或者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。比如哥斯达黎加,作为中美洲的一个小国,每年吸引的国际游客中有一半人都是为了欣赏当地的热带雨林,正是依靠发展生态旅游,哥斯达黎加才能成为加勒比海地区最富的国家之一。而在发达国家中,日本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《生态旅游推进法》。这些国家都在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之间实现了“双赢”。 重视环境保护,看似牺牲了一时的经济利益,带来的却是长远效益和利益,是绿色GDP产出。毋庸置疑,好的生态环境,才能吸引更多旅游游客,产生更多消费。但在我们抓环境建设、环境保护的同时,也要避免操之过急,和不切实际的“一刀切”。 首先,一些低密度的生活和旅游设施,并不会破坏景区的环境与美感。古语有云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”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里,往往缺少不了书生、渔翁、樵夫以及亭台楼阁的点缀。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,那些与自然风光匹配的亭台楼阁以及少量的人物,反而可以使得山水增色不少。西湖之所以能成为美景,不仅是因为山水美景本身,更离不开那些适宜的人文开发。 但是,在某省的海边风景区,却因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名的一刀切禁令,禁止临海200米内的所有开发项目。而在其他一些省份,也存在类似的湖滨严禁开发旅游设施的一刀切现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禁令的存在,并不以相关设施是否真实破坏环境或者治污水平是否达标为考量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禁止而禁止,是以清理代替治理。 马尔代夫是一个豪华旅游目的地,政府一贯奉行“优质旅游”政策,经常被视为可持续旅游的例子。马尔代夫的酒店临水而建,一岛一主题,风格各不相同,有适合亲子、情侣、家庭等不同需求人群的设施。每个酒店独立负责岛上的能源供应、污水处理、垃圾回收、供水、沙滩养护、防治植被退化、固体垃圾搜集及处理等具体事务。1972年,马尔代夫的旅游业起点并不高,仅在卡福环礁(Kaafu Atoll)开设了两个度假岛屿,共有280张床位。多年来,度假岛迅速增加,产业从北向南扩展到全国各地。到2017年底,已有736家住宿机构,总床位41255张。此外,国外还有很多以生态旅游而著称的滨湖临海酒店,比如希腊米克诺斯岛的Cavo Tagoo酒店,其无边泳池曾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泳池之一;印尼松巴岛的Nihiwatu酒店,曾荣膺全球百佳酒店榜首;斐济的利库利库泻湖度假村,曾在全球最浪漫的10处顶级度假村中排名第3。 如果我们针对滨湖临海旅游项目采取全面禁止的极端政策,就等于放弃了自身原本的优势,会严重削弱中国境内很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,将大批高端客户拱手送到国外。借鉴国际经验找到更好的保护开发平衡点,才是务实的解决方案。 其次,我们人类没必要把自身视为绝对的污染制造者,作为地球生物的一种,其新增污染的风险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。关键还是在于管理,只要制定足够高的排污和垃圾排放标准,对产生的不可再生垃圾等及时进行处理,其实就不会产生严重的污染。与其严禁一切开发,不如控制开发密度,并且制定严格的开发标准。在整体规划上,要和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匹配,这样就不会影响当地的自然生态。比如在自然风景区内,要住宿简约、环保、和自然融为一体,要严格进行垃圾和污水处理,要设置对环境友好的旅游线路等等。 以往在谈及发达国家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时,人们经常会将其归功于国民素质。但是,国民素质从来就不是凭空提升的,那些令我们羡慕的道德品质,往往建立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,也就是所谓的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在此基础上,人民才会自然形成提升生活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愿。所以在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,完全可以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决策权交给地方政府,因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当地居民其实都有充足的动力去维护青山绿水,而且他们更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,更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平衡,因而不会因为一刀切政策产生各类不服水土的弊端。 三、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在众多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,旅游特别是负责任的旅游会努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,还会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。当青山绿水迎来游客时,人们总是担心后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,但实际上,随着中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,当我们亲眼目睹青山绿水的美景时,保护这些“金山银山”的意愿也会被激发,由此形成的环保意识,不仅作用于青山绿水本身,同时也可能有利于城市内各项环保工作的开展。在这个问题上,千万别因为少数游客的不文明陋习,而丧失对于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信心。尤其是对于很多贫困地区的自然风景区来说,旅游发展有效提升了原住民的生活水平,进而减少了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,提升了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。否则,在长期贫困的压力下,当地也许只能被迫接受工业化改造,又或者不可持续地开荒种地,反而造成更严重的环境破坏。所以,适度有序的旅游开发,恰恰有利于这些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。广西阳朔遇龙河河水清澈见底、两岸风光旖旎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2000年左右,码头被无序开发,环境遭到破坏,安全问题凸显,游客投诉不断。2007年8月,遇龙河景区成立了溯源公司,作为经营主体,全河段实行统一定价、统一调度、统一对外促销、统一景区规划建设。“公司刚成立时,我们不理解,误认为是抢我们的饭碗。”阳朔镇朝阳村的潘志军说,“现在,我做筏工,家里还经营农家乐饭馆,再加上每年的景区分红,一年纯收入10万元,比公司化前多多了。”尝到了甜头,沿岸村民越发感到自己的利益和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密不可分,纷纷自觉保护美化环境。村民们不仅自己不随手丢垃圾、不往河里倒污水,看到游客往河里扔垃圾也会进行劝阻并及时打捞。不少村民还主动种上油菜花,使游客流连忘返。 综上所述,与其全面禁止在生态区搞旅游,不如在明确标准和严格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。尤其在不同地区,应当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,分别制定因地制宜的环境政策,避免一刀切的简单思维。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,把绿水青山变成人类可以充分体验美好生活的金山银山。最终因此获益的,不仅是经济,更包括生态环境本身。 (作者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、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) |